系列短篇一
翰墨总统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天津寓公之徐世昌
他是温文尔雅又贫寒微素的一介书生,他是拥兵自重又汲汲革新的一名将军,他是左右逢源又中庸持度的一位总统,他还是闭门读经又沉酣笔墨的一代文士。他就是在中国近代政坛、艺坛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北洋元老徐世昌。
徐世昌生于清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855年10月20日),字卜五,号菊存,一号鞠人,晚号弢斋、水竹邨人、石门山人、弢斋主人、东海居士等,晚年寓居天津后,在宅内置“退耕堂”,故又号退叟、退耕老人。室名有书髓楼、归云楼、退耕堂、晚晴簃、韬养斋、弢养斋、谈风月馆、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之斋等字号。河南卫辉府(今河南省卫辉市)人。祖籍浙江宁波鄞县,因其曾祖父、祖父在天津为盐商,故又落籍天津。他出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之间、生死存亡之际的转折点上,伴随着跌宕坎坷的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自己戏剧般的人生旅程。
·政坛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徐世昌与袁世凯义结金兰,并得其资助,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进京赶考,中壬午科举人。四年后(即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又中丙戌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考满后任翰林院编修一职。
熟料,翰林院的这张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
然而,命运无常,世事难料,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又一次向这位义兄伸出了援手,他邀郁郁不得志的翰林编修徐世昌走马上任为北洋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参赞,从此二人一文一武、一柔一刚、弥合相济、互通声气,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施展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徐力辞清廷所授太保衔,隐居青岛观望时局变化。1914年5月,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重新起用徐世昌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徐又出山任国务卿。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
1922年先位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控制了北洋政府。曹锟、吴佩孚指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在6月2日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英租界。
徐世昌晚年,日本人尝试邀徐出任华北政府职务,徐世昌拒绝参加日军组建的华北傀儡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
·艺坛
徐世昌于政坛纵横捭阖,在艺坛亦是挥洒自如、度越前人。他的书法,多行、草二体。早年因出身翰林而书馆阁体,工整雍容有余,兴味意韵不足。中年以后,读王羲之《笔势论》、《书论》,临王氏《圣教序》,字势遂呈雄强之气,且多变化之境。后又习怀素之狂草,骤风急雨、飞动流转;学苏黄,气势磅礴、高山流水;写欧颜,笔意迤逦、含而不露。然总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于传统中求新意,终独具个人风格。
徐世昌六岁开始学画,善画山水、松竹,独喜绘扇面,造诣甚高,每画必诗,且一般不轻易送人,故他的绘画真迹少于书法遗迹。画山水,意趣高古、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矣。”画松竹,平淡天真、神韵清爽,笔锋凌厉、状如削玉。他的代表作《晴风露月四竹图》极为出名,人称:“画中晴竹,振雨露声;风竹摇曳飘洒,露竹沐甘浸润;月竹清漪宜人,为竹作中之精品。”
1920年,徐世昌以大总统身份成立“国画研究社”,聘国画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时拨巨额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今zhongyang美院前身),由陈师曾任校长,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任教。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将名人画作送往天津徐宅,请其为之鉴赏评论,还不时与徐世昌研讨中国绘画艺术问题。“国画研究社”曾与日本画社共同举办过国际联合画展,分别在中国、日本及其他世界各地展出。徐世昌也有作品送到展会展览,获得中外各界的一致赞誉。他的粉墨花卉、松竹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品位高雅,神韵仙体,在民国画坛声誉颇高。
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逝于天津,享年85岁。
在他去世之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下令褒扬,其令云:“徐世昌,国之耆宿,望重群伦。……卧病弥留,攖怀国难,尤见忠诚固结,始终不渝。”遵照本人遗愿,他的棺椁迁往卫辉,与发妻合葬于河南省辉县市苏门山东侧,只立一碑,上刻“水竹邨人之墓”,是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部分图片摘自雅昌网)